Rebirth
总算活了过来。
除夕夜肚子就不太舒服,
终于,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后,
吐了,吐得一塌糊涂……
带着不安分的肚子,
裹着厚衣服,盖着被子,
忐忑不安的躺下睡了。
不敢有一丝动静,
生怕招惹了它。
醒来后量体温,38度。
就这样,大年初一、初二,
我就是在这样酸软无力的状况下度过的。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
这场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just another weblog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霍元甲》,
不仅仅是因为宣传的,是李连杰的最后一部功夫片,
更多的是因为这部片子讲述的是精武门的故事。
不知道为什么,
看完后总觉得片子的结构安排得有些不平:
早年年轻气盛的描述很长,打斗也都很暴力,惨不忍睹
(最后和秦爷打斗的部分,太狠了,看得都有些觉得不舒服);
后来流落异乡,感悟做人练武之道的部分相对又短又快
(感觉他没待多久就莫名其妙的感悟了……);
最后在擂台上连胜4国高手,又让人感觉看得不够过瘾
(是不是为了显得霍元甲很厉害呢?
不过擂台上也没什么道具,也真是为难武术指导了)。
看完后细细品味:
片中,霍元甲要离开村庄,回去祭奠父母时,
打算告诉那个女孩自己的名字,
女孩说,“I don't care whom you are, where are you from”(借句歌词~ :P)我只知道你永远都是那个阿牛
可是霍元甲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这时,女孩呆住了几秒,
然后用手仔细得摸了摸霍元甲的脸。
或许她明白:
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的时候,
他就已经不会再回来了吧……
在影片将近结尾的时候,
邻座的突然说了一句“陈真该是快出来了吧”
彻底被他打败了……
PS:
很奇怪,明明戏份不多的那个半盲女,
(她自己说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所以不是瞎吧)
在最后打演员表的时候,竟然排在第二位……
太诡异了~~~~
做了这几天的开发,发现现状和当初上学时没有什么区别。
《人月神化》的故事学计算机应该都知道,
就算不知道,当初老师也应该建议看过。
究竟为什么终究是个神话,
前阵子看报纸时,看到一个外国人说的,感觉很形象。
大意是:
很多人以为软件开发是,越多人效率越高。
那是他们以为软件开发如同盖楼房,是个体力活儿。
但实际上,软件开发就如同绘画一样,是个创造性劳动,
不是人越多,画得越快的。
在我看来,这也还是不太全面的。
从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生命周期)来看,
分析、设计,应该是属于画画类的,
而编码应该是类似于体力活儿的。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需要的是不同方面的技能。
曾经有人说过,编程应该是严谨的,
就如同做一道数学证明题,证明你的程序是没有bug的。
(当然,这是个理想状态)
这里所说的编程,我觉得更侧重的是设计。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比较合理的开发过程,
设计阶段应该是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的。
社会分工的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软件开发过程的细化也应该会达到同样效果的。
可实际呢……
所谓的设计仅仅止于概要设计,
至于详细设计仍然是编程人员自己边写边想,太多的随意性……
这里不得不说说软件外包。
我遇到的,接触过外包的同事和同学都会提到,
给日本人做外包的时候,基本上学不到什么东西,
大部分设计的东西都已经在日本做好了,
他们只要按照设计的去写代码就行了。
抛开什么“日本人觉得中国人做设计不行”之类的看法不谈,
这种做法实际体现了工作细分的原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像盖房子,有人画设计图,有人砌砖瓦。
什么时候真的能细化到这样,
那剩下的就什么都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