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
一直拖到今天才把 babel 看完了。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
但我自己总是有种……怎么讲呢,惋惜?
因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在看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去不由自主的想:
如果他/她能很“老实”,那么事情就不会往那么糟糕的方向上发展。
但是看完后再回味,却又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有着一种无奈。
just another weblog
我想,今晚吃到的饭是最难吃的一顿了……
娃娃从国外回来,一直忙着到处吃饭,
今天总算是想起来找我了,
当然,除了我,还有她从小的好友小羽。
吃的什么其实不重要,
关键在于,
从见面到回家,我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从头至尾基本上都是她和她在聊天,
聊得还都是她们俩在欧洲吃到的东西……
(反正我是完全插不上嘴)
而且只有小羽偶尔和我说上几句,
娃娃从始至终基本上就没看过我……
是我现在的样子已经惨不忍睹了?
还是她……?
(不会啊,她说起她BF的时候也挺开心的啊。
是我自己多心了?)
不管怎么说,
今晚的聚餐我真的没有感觉到我存在的意义,
有一种完全被隔离的感觉。 :(
PS:
临走的时候,娃娃送了我一瓶4711。
唉~ 像我这种“粗人”,这种东西还真是头疼怎么用啊……
不想去写心情,只好记录些肤浅的生活。
不是因为别的,只是那些烦人的思绪连碰都不想碰。
混乱、烦躁、消沉,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如果以后的我看到这个,他还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吗?
不被需要的人是不需要的,
那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什么影子、什么幕后,
既然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知道,
那么什么可以证明你的存在,
那么被遗忘也是理所当然了。
说来说去,
一切就像梦一样的虚幻,但也真实。
我在这里,
做着以前的我、现在的我所不齿的事情,
甚至不知道我究竟在做什么、想要什么。
这就是一个怪圈,
明明知道它的存在,
最终却还是落在其中。
曾经的誓言、信念,有谁还记得。
我还以为活着的动力就在于此。
但是在遗忘面前迷失了方向。
既然它只是烟云,那么我选择沉默;
既然我无能为力,那么我只能沉寂……
已经记不清多久没去过美术馆了。
上次似乎是看的法国的什么展览。
前阵子在blog上看到有美国艺术三百年的展览,
于是就过去充充电。
没想到这个展览这么热,
我去的时间正好是中午吃饭的时候,
还以为人会少点儿,
可惜判断失误。
且不说到处是三五成群的学生,
光自动讲解机就都已经租没了……
(主办方是不是准备得太不充分了呢?)
展览按年代分成了好几个部分。
说实话,我是对艺术、文学什么的不在行了,
也看不出什么风格哪个流派之类的。
不过单就这些画反映的内容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20世纪以前的作品。
进入20世纪之后的作品,特别是二战后的,
完全看不明白……
要么是那种特抽象的若干几何图形,
要么是一个特单纯的内容,可你一看介绍,竟然能有那么深的寓意……
展览最后的几个作品,已经不单单是静态的画了,还有几个影像作品。
那五个一组的“短”片我是完全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还是在看了介绍后欣赏的)
不过另一个却很有意思:
作者把若干个句子拆散、组合在一起,
组成一串“God is....”的句子,
配合他所拍摄的各地的教堂(或宗教类建筑)一起播放。
除了展出的作品外,还看到了有趣的事情:
在参观过程中,
时常能看到有小孩坐在画前,
拿着一个预先画好了大致轮廓的画板填色。
不知道这个想法是谁想出来的,
不过这种贴近观众的方法让人感觉很亲切啊。
另外,在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中间放了一堆的糖,
没有任何说明或字牌什么。
看到有人捡了一块,我也跟着捡了一块。
后来有帮人围着捡的时候,
旁边的工作人员过来制止了……
(这到底是能捡还是不能啊?!
既然没有铭牌,那就是说不是作品了才对啊。)
放在那里的一堆糖到底算是什么呢?
如果是与观众互动的,那为什么后来工作人员过去制止呢?
如果不让动,为什么之前也阻止,旁边也没有个什么说明呢?
我已经糊涂了了…………
趁着天气还不错,去世纪坛看了庞贝展。
总觉得这个展览内容有些单调,
大部分的展品都是金首饰、宝石之类的东西,
也有些银币、壁画、雕塑什么。
不过在看了前半部分的内容后,
剩下的也就是走马观花了……
值得称道的是,在展览的最后,
只要参观者留下姓名、电话,就可参加庞贝十日游的抽奖!
呵呵~ 这对我还真是个不小的诱惑啊~ XD
(虽然一般我都抽不中……)
看完庞贝展,顺便看了一下楼下的世界古文明展。
这个展览看了一圈还挺有意思:
埃及大部分都是那种超大的雕塑,也有些泥板之类的东西
(那个滚筒式的印章很好玩。《木乃伊归来》中的那些恐怖蜣螂原来真的是有原型的。);
印度大部分是石头雕塑和青铜的雕塑;
拉美大部分都是陶制品;
两河流域的记不清了;
罗马的是石头、青铜、黄金都有
(那个超大的奴隶演戏的面具,怎么看都没可能戴得上啊。
竟然有个塑像的介绍上写着“美少年塑像”……)。
在世纪坛一直逛到毕馆,
在空荡荡的展厅慢慢向出口走去,
看着那些展品滑向身后,
听着工作人员关上一道一道的大门,
恍惚间,升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因为早先看了Danwei.tv的节目,
于是一直惦记着去“德国厨师帽”尝尝鲜~
这建外soho的名字一直叫得挺响的,
可是今天一去才发现,
都这么多年了,里面还是半个工地……
也不知道当初是谁设计的,
那里的楼长得都是一个模样,
如果不看路牌,保准让人在这“迷魂阵”晕头转向。
而且不知是周末的关系还是怎样,
一层的店面好多都是空的,就算有,人也不多。
“德国厨师帽”的店面实在不太起眼,
就算立了个牌子,我也是犹豫了一下才进去确认了。
不过里面的环境和服务给我感觉挺不错的:
木制的地板、餐桌,昏黄的吊灯,
中午时段还有现场提琴演奏,
服务员的态度也还算热情(对我这个“老外”的N多问题都挺耐心的)~
至于菜色嘛……
因为一人去的,没点正餐也没要啤酒,只是去吃了自助。
感觉还可以,很随意的样子。
等下次有机会再去补足遗憾吧~
PS:
自助的主菜菜单是全英文的,所以只好问服务员什么意思。
在这里被误导了一下,
她说的橄榄,我还以为是那种橄榄果呢,
等上来了才发现,原来是橄榄菜……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The Devil Wears Prada》和《Borat》看完了。
对于《The Devil Wears Prada》,
我只能说确实是部很养眼的电影,
以至于它所表达的主题都差点儿被淹没掉。
发觉国外似乎很喜欢Anne Hathaway这样的大眼大嘴的明星,
不过片中她有一个镜头让我感觉特别像Audrey Hepburn……
莫非是我的错觉?
至于《Borat》,
让我进一步验证了我与主流幽默感的不同。
(或者说是同美国的幽默感的不同?)
好吧,我承认里面有些试图让人发笑的地方,
但是它们只会让我感到厌恶和反感。
(不过它确实反映了现实美国的很多情况。)
我甚至无法想像这部电影是如何拍摄的,
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在纽约的女权主义组织、在美国南部的那个住家……
总之,这实在是一部让我完全无法理解的电影。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一早上被短信吵醒,
听说河北那儿都下两尺厚的雪了,
爬起床往窗外一看才发现,
昨天还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夜之间变成了雪花,把整个城市都染白了。
这都“早”春三月了,
可是气温一下降成了严冬一月,
还挂着五六级的大风……
不过只一上午的功夫,雪就开始大块大块的化了~
去机场送梅的时候才发现,
首都机场又有些小变化:
原来买东西的商铺没了,改成了换登机牌的地方;
国航开始提供自助办理登机牌的服务,乘客可以自己选座位了。
最让我关注的是正在修建的直达机场的轻轨。
从外面看,早已动工,而且都快挖到机场了。
看样子还能赶上08年~
发现自己虽说体重稳定了,
可脸比以前圆了……
为了峻峭,等天暖和了就开始减肥吧~